記憶合金的起源
- 分類:記憶合金百科
- 作者:
- 來源:
- 發(fā)布時間:2021-04-26
記憶合金的起源
【概要描述】 1932年,瑞典人奧蘭德在金鎘合金中首次觀察到"記憶"效應,即合金的形狀被改變之后,一旦加熱到一定的躍變溫度時,它又可以魔術般地變回到原來的形狀,人們把具有這種特殊功能的合金稱為形狀記憶合金。記憶合金的開發(fā)迄今不過20余年,但由于其在各領域的特效應用,正廣為世人所矚目,被譽為"神奇的功能材料"。 1963年,美國海軍軍械研究所的比勒在研究工作中發(fā)現,在高于室溫較多的某溫度范圍內,把一種鎳-鈦合金絲燒成彈簧,然后在冷水中把它拉直或鑄成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狀,再放在40 ℃以上的熱水中,該合金絲就恢復成原來的彈簧形狀。后來陸續(xù)發(fā)現,某些其他合金也有類似的功能。這一類合金被稱為形狀記憶合金。每種以一定元素按一定重量比組成的形狀記憶合金都有一個轉變溫度;在這一溫度以上將該合金加工成一定的形狀,然后將其冷卻到轉變溫度以下,人為地改變其形狀后再加熱到轉變溫度以上,該合金便會自動地恢復到原先在轉變溫度以上加工成的形狀
早在華夏民族秦朝就存在有記憶金屬 比如說:秦劍 越王勾踐。
1932年,瑞典人奧蘭德在金鎘合金中首次觀察到"記憶"效應,即合金的形狀被改變之后,一旦加熱到一定的躍變溫度時,它又可以魔術般地變回到原來的形狀,人們把具有這種特殊功能的合金稱為形狀記憶合金。記憶合金的開發(fā)迄今不過20余年,但由于其在各領域的特效應用,正廣為世人所矚目,被譽為"神奇的功能材料"。
1963年,美國海軍軍械研究所的比勒在研究工作中發(fā)現,在高于室溫較多的某溫度范圍內,把一種鎳-鈦合金絲燒成彈簧,然后在冷水中把它拉直或鑄成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狀,再放在40 ℃以上的熱水中,該合金絲就恢復成原來的彈簧形狀。后來陸續(xù)發(fā)現,某些其他合金也有類似的功能。這一類合金被稱為形狀記憶合金。每種以一定元素按一定重量比組成的形狀記憶合金都有一個轉變溫度;在這一溫度以上將該合金加工成一定的形狀,然后將其冷卻到轉變溫度以下,人為地改變其形狀后再加熱到轉變溫度以上,該合金便會自動地恢復到原先在轉變溫度以上加工成的形狀。
1969年,鎳--鈦合金的“形狀記憶效應”首次在工業(yè)上應用。人們采用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管道接頭裝置。為了將兩根需要對接的金屬管連接,選用轉變溫度低于使用溫度的某種形狀記憶合金,在高于其轉變溫度的條件下,做成內徑比待對接管子外徑略微小一點的短管(作接頭用),然后在低于其轉變溫度下將其內徑稍加擴大,再把連接好的管道放到該接頭的轉變溫度時,接頭就自動收縮而扣緊被接管道,形成牢固緊密的連接。美國在某種噴氣式戰(zhàn)斗機的油壓系統(tǒng)中便使用了一種鎳-鈦合金接頭,從未發(fā)生過漏油、脫落或破損事故。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乘坐“阿波羅”11號登月艙在月球上首次留下了人類的腳印,并通過一個直徑數米的半球形天線傳輸月球和地球之間的信息。這個龐然大物般的天線是怎么被帶到月球上的呢?就是用一種形狀記憶合金材料,先在其轉變溫度以上按預定要求做好,然后降低溫度把它壓成一團,裝進登月艙帶上天去。放置于月球后,在陽光照射下,達到該合金的轉變溫度,天線“記”起了自己的本來面貌,變成一個巨大的半球。
科學家在鎳-鈦合金中添加其他元素,進一步研究開發(fā)了欽鎳銅、鈦鎳鐵、鈦鎳鉻等新的鎳鈦系形狀記憶合金;除此以外還有其他種類的形狀記憶合金,如:銅鎳系合金、銅鋁系合金、銅鋅系合金、鐵系合金(Fe-Mn-Si, Fe-Pd)等。
形狀記憶合金在生物工程、醫(yī)藥、能源和自動化等方面也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分類:記憶合金百科
- 作者:
- 來源:
- 發(fā)布時間:2021-04-26
- 訪問量:0
1932年,瑞典人奧蘭德在金鎘合金中首次觀察到"記憶"效應,即合金的形狀被改變之后,一旦加熱到一定的躍變溫度時,它又可以魔術般地變回到原來的形狀,人們把具有這種特殊功能的合金稱為形狀記憶合金。記憶合金的開發(fā)迄今不過20余年,但由于其在各領域的特效應用,正廣為世人所矚目,被譽為"神奇的功能材料"。 1963年,美國海軍軍械研究所的比勒在研究工作中發(fā)現,在高于室溫較多的某溫度范圍內,把一種鎳-鈦合金絲燒成彈簧,然后在冷水中把它拉直或鑄成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狀,再放在40 ℃以上的熱水中,該合金絲就恢復成原來的彈簧形狀。后來陸續(xù)發(fā)現,某些其他合金也有類似的功能。這一類合金被稱為形狀記憶合金。每種以一定元素按一定重量比組成的形狀記憶合金都有一個轉變溫度;在這一溫度以上將該合金加工成一定的形狀,然后將其冷卻到轉變溫度以下,人為地改變其形狀后再加熱到轉變溫度以上,該合金便會自動地恢復到原先在轉變溫度以上加工成的形狀
早在華夏民族秦朝就存在有記憶金屬 比如說:秦劍 越王勾踐。
1932年,瑞典人奧蘭德在金鎘合金中首次觀察到"記憶"效應,即合金的形狀被改變之后,一旦加熱到一定的躍變溫度時,它又可以魔術般地變回到原來的形狀,人們把具有這種特殊功能的合金稱為形狀記憶合金。記憶合金的開發(fā)迄今不過20余年,但由于其在各領域的特效應用,正廣為世人所矚目,被譽為"神奇的功能材料"。
1963年,美國海軍軍械研究所的比勒在研究工作中發(fā)現,在高于室溫較多的某溫度范圍內,把一種鎳-鈦合金絲燒成彈簧,然后在冷水中把它拉直或鑄成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狀,再放在40 ℃以上的熱水中,該合金絲就恢復成原來的彈簧形狀。后來陸續(xù)發(fā)現,某些其他合金也有類似的功能。這一類合金被稱為形狀記憶合金。每種以一定元素按一定重量比組成的形狀記憶合金都有一個轉變溫度;在這一溫度以上將該合金加工成一定的形狀,然后將其冷卻到轉變溫度以下,人為地改變其形狀后再加熱到轉變溫度以上,該合金便會自動地恢復到原先在轉變溫度以上加工成的形狀。
1969年,鎳--鈦合金的“形狀記憶效應”首次在工業(yè)上應用。人們采用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管道接頭裝置。為了將兩根需要對接的金屬管連接,選用轉變溫度低于使用溫度的某種形狀記憶合金,在高于其轉變溫度的條件下,做成內徑比待對接管子外徑略微小一點的短管(作接頭用),然后在低于其轉變溫度下將其內徑稍加擴大,再把連接好的管道放到該接頭的轉變溫度時,接頭就自動收縮而扣緊被接管道,形成牢固緊密的連接。美國在某種噴氣式戰(zhàn)斗機的油壓系統(tǒng)中便使用了一種鎳-鈦合金接頭,從未發(fā)生過漏油、脫落或破損事故。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乘坐“阿波羅”11號登月艙在月球上首次留下了人類的腳印,并通過一個直徑數米的半球形天線傳輸月球和地球之間的信息。這個龐然大物般的天線是怎么被帶到月球上的呢?就是用一種形狀記憶合金材料,先在其轉變溫度以上按預定要求做好,然后降低溫度把它壓成一團,裝進登月艙帶上天去。放置于月球后,在陽光照射下,達到該合金的轉變溫度,天線“記”起了自己的本來面貌,變成一個巨大的半球。
科學家在鎳-鈦合金中添加其他元素,進一步研究開發(fā)了欽鎳銅、鈦鎳鐵、鈦鎳鉻等新的鎳鈦系形狀記憶合金;除此以外還有其他種類的形狀記憶合金,如:銅鎳系合金、銅鋁系合金、銅鋅系合金、鐵系合金(Fe-Mn-Si, Fe-Pd)等。
形狀記憶合金在生物工程、醫(yī)藥、能源和自動化等方面也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聯系我們
惠州市志聯記憶新材料有限公司
地址:惠州市惠陽區(qū)三和街道棠梓嶺地段聯東U谷惠陽生態(tài)科技電子項目19#號樓5層的廠房
聯系人:呂永志
手機:17727933902
傳真&電話:0752-3868112

關注微信
版權所有:惠州市志聯記憶新材料有限公司. 粵ICP備20025595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惠州 SEO標簽導航